本文目录一览:
企业与学校合作方式
1、契约合作通过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以高校为依托,高校提供技术研发,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通过企业将技术产业化,商品化。技术联盟企业和高校共同出资,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入股,高校以技术入股,共同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联盟企业,共同研发,相互合作,凭借优势互补,实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飞速进步,从而实现技术产业化。
2、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旨在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为了成功地进行校企合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确定合作目标明确双方合作的目的和期望,制定合作计划和时间表。建立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
3、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模式。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课题模式。共建研发机构模式。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模式。
4、“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如何加深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双向选择机制,让学生和企业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双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根本保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学生真实接触到企业工作流程,实现其技能培训的高效化和实用化。(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促进高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此,高顿教育持续整合自身优势和产业资源,在深化与各高校合作过程中,不断贡献“高顿”力量,服务更多学生,以真正让学生提能力、得实惠,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同时协助加快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培养出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人才。
建立驱动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二是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调整学期设置。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对进驻校的合作企业优先提供保障服务。五是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优秀毕业生,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应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签订就业协议。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如与河北北方学院、吉林北华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大连大学和中央电大等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提供成人本科和开放教育本专科课程,构建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多层次、多模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双向选择机制,让学生和企业都可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双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在于建设紧密型基地,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效应,以及“五位”元素的整合,强化了“高职”特色和提升办学实力。这种模式的实施,使得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从单一合作走向多元化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要尽快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督促各级政府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方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要做好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
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 校企共同、联合开展培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做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建立紧密的企业合作关系、开设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建立职业导向的教学团队。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 确定具体的产教融合目标,例如提高学生就业率至X%,增加学生创业比例等。
什么是企业大学培训?
1、企业大学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训模式设立的虚拟化或器物化的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
2、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的观念是企业为了应对变化,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就成立了GM学院,20世纪50年代迪士尼、通用电气先后成立了企业大学、80年代摩托罗拉乘以了企业大学,截至21世纪初,全美企业大学超过2000家。中国的企业大学则是从21世纪初开始相继出现。
3、企业大学的定义是一系列最佳实践证明,企业大学体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更是公司规模与实力的有力证明。